畢來德分析指出的中國的沉默,就是中國人依然活在其中的,許多人熟視無睹、充耳不聞的總體社會氛圍...是在現實的重壓與誘惑之下,那樣一種彌散開來的對歷史與真相的漠然,更準確地說恐怕已是一種弄假成真的遺忘,一種系統化、有組織的失憶,其後果則是整個社會沉浸在一片渾噩的集體無意識之中,充斥著散沙般的無奈與汲汲營營的自得。

因緣際會,這本小書的中文譯本首先是要在台灣出版。畢先生信中聲明:「書中所講僅止於北京政權,而非中華民國。」那麼,在台灣看中國的沉默又意味著什麼呢?

 

台灣近年來不少人愛講「中國因素」。這本小書的一個啓發可能在於,今天我們在台灣談論中國因素的時候,是否也能意識到台灣身上的中國因素?包括某些台灣獨立主張者們身上的中國因素?因為這本書所揭示的一個重要的「中國」現象是,在一個壓制個性、排擠差異,推重統一、強制和諧的社會當中,衝突的協調機制幾乎不可避免地會被壟斷、被潛規則化;而加之以宗法文明源遠流長的深層次社會分斷結構,一個透明開放的公共精神世界便愈發難以形成。畢來德講的是中國,但台灣又何嘗不是如此?

宋剛 寫於譯者序言

 

 

畢來德 / Jean François Billeter:

畢來德(Jean François Billeter,1939年-),瑞士中國思想史學者,日內瓦大學退休教授。1987年日內瓦大學成立中國研究部門,畢來德獲聘為第一位教席教授,並帶領該部門直到1999年退休,其後轉移重心於寫作上。

畢來德主張打破中國在本質上的他異性(l’altérité foncière)這個迷思, 「 …跳脫這種迴圈思維,由反向思考,假定人類共同經驗中存有本質上的一致性,然後由此出發,試圖去理解我們研究的現實中國,並盡可能以最直接的方式來認知現實… 」。

其《Leçons sur Tchouang-tseu 莊子四講》、《Études sur Tchouang-tseu 莊子研究》正是這種學思態度的體現。2010新修訂版的《Essai sur l'art chinois de l'écriture et ses fondements 論中國書法及其深層基礎》更是藉由探索歧異間的共同基礎以使得理解成為可能。而於2000年出版的《Chine trois fois muette 沉默的中國》及2006年出版的《Contre François Jullien 駁于連》更是從宏觀角度批判中國研究的問題,皆引起熱烈討論。

 

 

講者介紹: 宋剛
成都人,先後就學於廣州外國語學院、巴黎高等師範學校、巴黎一大、巴黎七大。

現為法國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博士候選人,從事莊子研究。譯有蕭沆《解體概要》、畢來德《莊子四講》等。

 

 

 

講座影片:

Part 1

Part 2

Part 3

Part 4

Part 5

 

 
講座全程以中文進行。
講座日期:2015年11月21日(六)14:30

講座地點: 信鴿法國書店 台北市松江路97巷9號1樓
報名:請來信至info@llp.com.tw並註明您的姓名、聯絡電話及參加人數。
 
推薦書籍:
LECONS SUR TCHOUANG-TSEU
莊子四講
CHINE TROIS FOIS MUETTE
沉默的中國
CONTRE FRANCOIS JULLIEN
駁于連
NOTES SUR TCHOUANG-TSEU ET LA PHILOSOPHIE
REFLEXIONS SUR LA GUILLOTINE
思索斷頭台
LA NOUVELLE SOCIOLOGIE CHINOISE
駁于連(CONTRE FRANCOIS JULLIEN)-
目睹中國研
究之怪現狀
倡議一個批判的政治哲學:
條條道路
POUR UNE PHILOSOPHIE POLITIQUE CRITIQUE:ITINERAIRES
思索斷頭台(REFLEXIONS SUR LA GUILLOTINE)
逝者之城手記(CHRONIQUES DE LA NECROPOLE)-台灣版